RPS 本月案例
April 2025
一例62岁男性抗核抗体阳性伴尿中单克隆峰
Bangchen Wang1
Jagdeep Obhrai 2
Serena M Bagnasco1
1.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,巴尔的摩,MD2. 华盛顿肾病学中心,巴尔的摩,MD
临床病史
一例62岁男性,既往有高血压病史,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史。本次就诊时血清肌酐为1.1 mg/dL,伴额部皮疹、镜下血尿、蛋白尿(尿蛋白肌酐比值为0.9 g/g)、补体水平降低(C3 39 mg/dL,C4 < 2 mg/dL)、抗核抗体(ANA)阳性(滴度未提供)、抗核糖核蛋白及抗Sm抗体阳性、轻链κ/λ比值降低(0.13),血清及尿液中均检测到单克隆峰。ANCA、抗双链DNA抗体、抗GBM抗体及抗PLA2R抗体均为阴性。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、HIV血清学检测亦为阴性。行肾活检。
光镜
光镜下可见数条皮质组织,含100余个肾小球。肾小球体积增大、分叶状,伴系膜区扩张及局灶节段性系膜细胞增生,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,可见“白金耳”样改变及双轨征(图1)。未见明显毛细血管内增生、新月体或坏死性病变。肾小管未见显著异常,仅小灶性肾小管腔内见红细胞。轻微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,伴轻度间质炎症。
免疫荧光
冰冻组织免疫荧光(3个肾小球)显示: IgG(3+)、IgA(1-2+)、IgM(1-2+)、C3(2-3+)、C1q(2-3+)及λ轻链(3+)(图2A)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,κ轻链阴性(图2B)。IgG亚型染色显示肾小球内仅IgG1呈弥漫颗粒状强阳性(3+)(图3A-D)。石蜡切片行κ、λ轻链染色,证实λ轻链阳性,κ轻链阴性。未见肾小管基底膜、管型或蛋白吸收滴处轻链限制性沉积。
电镜
电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,伴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,主要位于内皮下(图4A)。沉积物呈纤维管状平行排列,部分呈指纹样结构,管状结构平均直径16 nm(图4B)。系膜区大量沉积物及内皮细胞中管网状包涵体。肾小管基底膜未见沉积物。足细胞广泛足突融合。
为进一步确定沉积物的克隆性,行 κ和λ轻链免疫胶体金染色,结果显示沉积物为λ轻链限制性阳性(图5A-B)。图4. 电镜示内皮下及系膜区大量电子致密物(A),沉积物呈纤维管状平行排列的亚结构(B)。
图5. 免疫胶体金染色示λ轻链阳性金颗粒定位于纤维内(A),κ轻链阴性(B)。
最终诊断
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伴免疫荧光“满堂亮”沉积及单克隆IgG1-λ沉积
临床随访
患者行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活跃,5-8%为IgG-λ单克隆浆细胞,表型及基因异常符合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(MGUS)。细胞遗传学检测示浆细胞发育异常伴超二倍体。患者接受MMF治疗后症状部分改善,但持续蛋白尿及低补体血症。
讨论
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(MGUS)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.2%,70岁以上人群为5.3% [1]。其每年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(MM)的风险约为1%,并与淋巴增殖性疾病、淀粉样变性及轻链沉积病相关[2,3]。本例患者表现特殊,难以归类于现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或MGRS分类。银染色阴性无定形沉积物缺失、免疫荧光缺乏线性沉积方式,而超微结构特征可排除AL淀粉样变性及单克隆轻链沉积病。本例患者许多特征符合伴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(PGNMID),但文献报道的PGNMID病例多无同时伴IgA及IgM沉积[4,5]。而沉积物的微管状亚结构提示免疫管状肾小球病(ITG)。虽然部分ITG病例亦可出现IgA、IgM及C1q沉积,但其微管直径通常更大(20-37 nm)[6],本例为12-23 nm。患者伴皮疹(皮肤活检提示自身免疫病)、ANA阳性及低补体血症,组织学特征类似狼疮性肾炎,但临床不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诊断标准。尽管无法归入现有MGRS类别,结合单克隆沉积及浆细胞发育异常证据,本例患者仍归类为MGRS更合适。MGUS与自身免疫病的关联已有回顾性研究提出[7,8],但未被完全证实[9]。本例提示,若免疫荧光显示“满堂亮沉积”伴轻链限制性,需进一步排查淋巴增殖性疾病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。
最终诊断